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09 12:26:14
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教学设计1

五()班使用时间:20xx年月日小组姓名:

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编制人:审核人: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根据本册所学知识,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结合认识的图形等点,会计算各类图形面积及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

2、综合运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难点:结合认识的图形等点,会计算各类图形面积及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

一、独立尝试

1、复习公式。

图形名称面积公式(字母)

长方形a=b=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a=h=

三角形a=h=

梯形b=H=

2填出相应单位。

一块钢板厚0.8();一张纸约3();小明的休重为33()

一个梯形的长是10cm,宽是5cm;那么:5×10=50();(5+10)×2=30()

单位换算。

0.3分米=()毫米;0.3平方分米=()平方毫米;0.3时=()分

0.3平方千米=()平方米。0.3公顷=()平方米。

60厘米=()米;6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60平方厘米=()平方米。

6060平方米=()平方千米;6060平方米=()公顷。

基本图形计算。

1、一块三角形地的底和高共长50米,高比底短24米,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米?

一个梯形的上底长是3.6dm,下底比上底多14cm,高是1.5dm,求这个梯形的面积?

一个梯形的面积是76平方米,下底是12米,高80分米,梯形的上底是多少米?

4一个梯形的面积是540平方厘米,上底是2.4分米,下底是36厘米,梯形的高是多少厘米?

组合图形。(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时,先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经学过的图形,然后分别求出它们的面积,再相加或相减。)

1、计算图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2、将一块长方形菜地(如图)分成a、b两部分,三角形的a的面积比梯形b的面积小18平方米。(1)三角形的面积为多少平方米?(2)求CE的长度?

四、检测我能行。

1、算出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高(h)单位:cm

2、如图,已知DC的长度是EC的3倍,BC的长度是FC的4倍,已知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

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理解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经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垂线,能够借助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的垂直现象,能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垂线,了解垂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主动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习&ldqu;空间与图形&rdqu;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建立垂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

借助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具准备:

直尺、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感受新知;探究新知,深入理解。

1、再认新知(语言表述 回归生活 练一练 折一折)

2、学画垂直(无条件画 过直线外一点画 完成43页&ldqu;试一试&rdqu; 小结作图方法)

升华新知,总结方法。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景,感受新知。

1、出示42页例题图。

从图中你能找到几条线?(学生可能找到很多,说的很乱。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我们所需要的)

这些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有相交、有平行)

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你有什么发现?

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4个)

这4个角都是什么角?(直角)

2、谈话感知:

其实像这样一种特殊的相交方式,我们可以给它一个新的名称叫‐‐垂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新知识。(板书课题:垂直)

设计意图:由主题图入手,观察图中纵横交错的线,收集自己了解的信息(相交和平行的知识),发现特殊的信息(相交成直角),建立新知的表象和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从众多信息中收集需要信息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深入理解。

1、再次认识垂直。

(1)出示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图。

师:那到底两条直线成怎样的位置关系,我们才能叫垂直呢?

学生自学课本P42中间的文字,并思考:

① 怎样的两条直线叫垂直?

②其中的直线叫什么?

③你还知道了什么?(两条直线的交点我们叫作什么?)

(2)讲解:&ldqu;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rdqu;。

提问:如果把一条直线记作a,另外一条直线记作b,我们可以怎么说?

讲解:&ldqu;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rdqu;。

强调:垂线是一组一组出现的,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讲解:&ldqu;这两条直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rdqu;

让学生上黑板指指垂足在哪儿,并用符号表示出垂直。

(3)寻找生活中垂直的例子。

提问:我们教室里有哪些互相垂直的线?

学生回答的时候,注意修正学生回答中一些不科学的表达。

特别强调:每块三角尺都有两条互相垂直的边,所以在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时可以用三角尺去比一比。

(4)练一练:判断下面图形中哪些直线是互相垂直的?(作业纸)

(5)折一折:指导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纸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对折两次,再打开,观察两条折痕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 ……此处隐藏13732个字……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1、完成课本“试一试”。

2、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数学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圆是解析几何中一类重要的曲线,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方程的基础知识之后,知道了在直角坐标系中通过建立方程可以达到研究图形性质,圆的标准方程正是这一知识运用的延续,为后面学习其他圆锥曲线的方程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在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许多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定义推导圆的标准方程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特征.

(2)会由圆的标准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坐标,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3)会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强待定系数法的运用,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特征,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四、教学难点

根据已知条件,会利用待定系数法和几何法求圆的标准方程.

五、教学方法

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的概念和平面直角坐标系,若将圆放到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何借助坐标描述圆的方程呢?

回忆前面学习的要点,引入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从圆的定义引出圆的方程。

具有什么性质的点的轨迹称为圆?

学生回答

(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复习圆的定义,为后面推导圆的方程作铺垫.

在直角坐标系中,确定圆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集体回答

(圆心和半径)

师生合作,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已知圆心坐标(a,b),半径为r,如何写出圆的方程?

师生共同推导出圆的标准方程.

(设点M

(x,y)为圆C上任一点,则圆上所有点的集合为:

P={M||MC|=r}

即(x-a)2+(y-b)2=r2(xx)

因此,

(1)点M的坐标适合方程(xx)

(2)方程(xx)说明点M与圆心C的距离为r,即点M在圆C上。)

让学生体会圆的方程的推导过程.

例1:求圆心和半径

⑴圆(x+3)2+y2=5

⑵圆(x+1)2+(y-3)2=9

⑶圆x2+y2=4

学生集体回答,并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让学生初步应用圆的标准方程,体会圆的标准方程带来的信息.

练习:分别求满足下列各条件的圆的方程:

(1)圆心是原点,半径是3;

(2)圆心为C(3,4),半径是;

(3)经过点P(5,1),圆心是点C(8,-3)

学生个别回答,并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要想求圆的标准方程,关键是求出圆心和半径.

例2:已知圆的方程为x2+y2=4,判断点A(1,1)、B(3,0)、C()是否在这个圆上.

学生说出圆的方程,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判断点是否在圆上的方法:把点的坐标代入圆的方程,看看方程是否成立.

学会应用圆的方程判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探究:点Mc(x0,y0)在圆(x-a)2+(y-b)2=r2上、内、外的条件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半径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点和圆的位置条件:

(x0-a)2+(y0-b)2=r2点M0在圆上;

(x0-a)2+(y0-b)2

(x0-a)2+(y0-b)2>r2点M0在圆外.

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解析几何的应用.

例3:求经过点A(1,-1)和B(-1,1)

两点,且圆心C在直线l:

x+y-2=0上的圆的标准方程.

学生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引导学生从弦的垂直平分线过圆心(定义法)来求圆的方程:

(1)先确定圆心的位置

(弦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2)求出圆心的坐标;

(3)求出半径;

(4)写出圆的方程。

再一次让学生体会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数学问题.

求圆的标准方程:

(1)待定系数法;

(2)定义法.

师生共同总结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待定系数法思路清晰,但计算比较繁杂;几何法计算比较简单,比较常用)

对两种方法进行总结,比较其优缺点的不同.

练习:

(1)已知两点P1(4,9),P2(6,3),求以线段P1P2为直径的圆的方程。

(2)已知△AOB的顶点坐标是A(4,0),B(0,3),C(0,0),求△AOB外接圆的方程.

学生练习,体会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教师点评.

让学生更进一步去体会和理解两种方法的不同.

小结:

(1)圆的标准方程

(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3)求圆的标准方程2钟方法:待定系数法和定义法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总结归纳主要内容.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

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

2.1圆的标准方程

1.圆心圆心是C(a,b),半径是r的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

2.点Mc(x0,y0)和圆(x-a)2+(y-b)2=r2的位置关系:

(x0-a)2+(y0-b)2=r2点M0在圆上;

(x0-a)2+(y0-b)2

(x0-a)2+(y0-b)2>r2点M0在圆外。

3.求圆的标准方程方法:

(1)待定系数法;

(2)定义法;

例3:

(待定系数法)

(定义法)

八、教学反思

利用圆的标准方程由浅入深的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在例题3中用一题多解的探究,纵向挖掘知识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