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时间:2024-08-16 22:54:08
小学语文说课稿:《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小学语文说课稿:《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说课稿:《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1

一、说教材

这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介绍了几种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亲切通俗、富有韵律的语言,丰富有趣的自然科学知识,能吸引学生走进大自然那奇妙的世界。这首诗歌在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中,有机地渗透自然科学知识,符合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观察能力的一篇有趣的课文。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积累“慌、辨”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练习上下文理解“稀、稠”等词语的意思。

3.能说出课文里介绍的几种“天然的指南针”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

二年级学生生活经验肤浅,方位感很弱,虽然在数学可上学过辨别方向,但那是平面的,和本课的实际生活中的立体感知是有很大差别的。根据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我把“培养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作为教学难点。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掌握一些辨别放的方法,感悟大自然的`神秘”。

三、说教法

1.扶放结合法:针对本课特点,采用“举一反三,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二节,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句和知识点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五节,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2.“以读代讲”法:《大纲》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根据本文特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积累语言。

3.“直观教学”法:通过幻灯片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属于诗歌的形式,四句为一段,无需学生分类标序号。我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整理脉络——细读课文,学习理解——巩固总结,拓展交流。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课件展示指南针,向学生讲解这种陌生事物的本领和能力,引出学生思考,如果在野外迷了路该怎么办?齐读课题,引出所学。

2.初读课文,整理脉络。发布自由朗读的任务,疏通生字我放在了这一环节,所以这一环节很重要,要求学生找出生字词并画出来,要求读准字音,同桌间小组内互相正音。教师巡视,随机正音。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识记字形,了解字义,并注意在学文中随机巩固。根据动画演示,描红书写,教师巡视,相机纠正,请同桌之间互相评价。

开火车认读生字,请小老师带读课文,指名学生回答课文介绍了哪些辨别方向的指南针?用“有……有……有……还有……”“有……有……还有……和……”练习说话。

4.细读课文,学习理解。课文是采用了总—分—总的模式,根据课程要求,没必要强调文章结构,所以依次讲解即可。第一段引导学生“慌张”可以换作什么词让学生明白词语含义。第二、三、四段学习模式一致,先疑——谁是向导;二设——在哪指路;三指——靠什么指向;适时补充小科学知识,譬如太阳一天的轨迹图、北极星与北斗星的辨认、朝南的枝叶长得茂密、雪坡沟渠的南北等。通过课件展示,学完一段再次朗读等方法加深印象、强化理解。

5.巩固总结,交流拓展。鼓励学生总结课文,教师适时补充。师生交流其他辨别方向的事物,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五、说板书设计

17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小学语文说课稿:《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2

【教学设计综述】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该组教材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既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开阔视野,又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本篇课文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歌,向孩子们介绍了大自然中很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这首诗歌易读易懂大多数孩子都喜欢学,所以这节课的设计要能引起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并使他们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现象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观察到。因为课改中的孩子们普遍阅读量较大,课文中的内容学生可能已经在课外阅读中接触过,所以,教学时不必太过强调课文的意思是否理解,而应把重点放在“引起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探索大自然、拓展课外知识”上。在这一前提下,本课教学我试将理解课文内容的机会交给学生,用他们对知识的探索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让他们在疑惑中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在阅读中了解自然现象,在寻找中感受自然科学带来的乐趣。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引导学生介绍文本中最喜欢的天然指南针”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对比等方法攻破教学重难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其产生积极的思维,激发学生爱科学,善于观察的情感。充分发挥孩子的收集处理信息、感知想象、朗读感悟的能力,真正达到学科间的融合,并充分给他们探索、发现的机会,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孩子们展现和交流自己的课外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会认8个字,并读一读有关他们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解课文,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点】

掌握几种辨别方向的方法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雪化得快的是南面还是北面。

【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设计环节分为“揭示课题──直接导入;复现字词──渗透方法;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细细品味;回归全文──阅读积累;课外延伸──培养能力;总结全文──激发兴趣”七个环节。

“揭示课题──直接导入”这一环节就是本课的导入。我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交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给学生一个心理铺垫,同时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

“复现字词──渗透方法”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利用大屏幕的呈现给了学生一个视觉的冲击,并鼓励他们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识字,同时在复习词语的过程中随机渗透识字方法,如学习“盏”字时我提问:“怎么记住盏字?看到它你还想起哪些字?”之后我追问:“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的?”(生:熟字换偏旁);再比如学习“稠”字时我提出:“结合生活说说什么是稠?”(生:喝的粥很稠,田里的小苗很稠……)接下来我追问:“它的反义词是什么?”(生:稀);这样复现生字词,不是把识字作为一项任务教,而是作为一扇窗,引导孩子通向识字的乐园。久而久之孩子们识字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识字的兴趣得到了提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把握。我分三个层次进行:

首先是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天然的指南针?这样的设计能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性梳理,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接着我采用图片演示的方法把孩子们找到的四种天然指南针粘贴到黑板上,孩子们的眼睛被颜色鲜艳的剪贴画吸引,上课伊始边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有利于后面的教学,同时形象生动的画面有助于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最后我引导学生再读文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天然指南针进行介绍,这一问题的抛出尊重了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再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接下来的“精读课文──细细品味”这一环节,因为课改中的孩子们普遍阅读量较大,课文中的内容学生可能已经在课外阅读中接触过,所以,教学时我不太过强调课文的意思是否理解,而把重点放在“引起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探索大自然、拓展课外知识”上。如学生介绍“北极星”时,先说说如何利用它帮助我们辨别方向。随后我追问为什么喜欢它?学生可能会说因为北极星乐于助人、神奇,可能会说因为

北极星能帮我回家我很感激它。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把感受读出来,有效进行朗读指导。随后我问学生学到这你有什么疑问吗?这是教学的重点,当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时,我通过课件展示把学生带进美丽的夜空中去,和学生一起在星空中找北斗七星,认北极星,辨别出南北方向。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听的音乐声中,孩子们已融入文本,教学重点巧妙突破,随机进行配乐朗读,让孩子们在学知识的.同时享受语文学科的乐趣。

最后我在课件中出示“北极星北斗星”小儿歌,不仅引导孩子从儿歌中掌握辨别方向的方法,同时扩大了学生的阅读积累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的欲望。再如学生汇报积雪这种天然指南针时,我采用了说方法、做实验、看课件、读感受、做填空的方法引导生自主学习文本。“沟渠中积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南面还是北面?”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首先我把传统的实验法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手势演示屋顶和沟渠积雪的融化过程,通过形象的演示、生动的语言描述,学生在对比实验中理解了教学难点。随后的课件演示给孩子们一个视觉冲击,这无疑是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最后我出示填空训练,帮助学生对学习的难点内容进行了疏理。在处理大树一小节内容时,我采用观察图片找发现的方法。处理太阳一小节内容时,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方法,孩子们在模拟的动画中感受太阳的忠实,感受早、中、傍晚树影的变化规律,生动的画面早已胜过有声的语言。

“回归全文──阅读积累”我提出:喜欢课文的哪一小节就来读一读,想背的背背。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帮助学生整理全文,又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朗读积累的空间,学生是演员,教师充当观众,学生背诵文本时的背景音乐是“笛快”这首曲目,舒缓、柔和的格调设定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积累氛围。

“课外延伸──培养能力”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孩子们用有声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看到的、从家长口中听到的、从课外书了解到的关于指南针的资料。学生的表现另我感动,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另我钦佩,可见在交流中学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学习热情高涨!

“总结全文──激发兴趣”这是本节课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我用朴实诚恳的语言激发孩子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为课外阅读和学习做好铺垫。

这节课,我准备了图片、课件、实物和背景音乐等媒体,适应了低年级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问题,驱动思考,生成联想,掌握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体验和感知为主,通过交流实验等方法,掌握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整个教学设计上重视了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但不忽视过程与方法和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且我注意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学生同学习、同感知,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和谐,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大胆张扬自己的个性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情感,培养了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

看到了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我突然从心里升出一种感动,因为在现代信息技术参与课堂的今天,我不仅看到了孩子们丰富的知识储备,更看到了孩子们藏在心里的探究愿望。

所以,我会更加努力,让我的语文课上得更生动、更丰富、更有味,并且让孩子们更喜欢。

小学语文说课稿:《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3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共有四篇课文,17课《古诗两首》和《18雷雨》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和自然事物的描述。《最大的“书”》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两篇介绍自然常识、拓宽学生视野的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在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的“读读背背”有一首名为《东西南北》的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同学们对东南西北的方位基本有了解。小学科学《我们在哪里》一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可以根据太阳来辨认方向。而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的第1课时就是《认识东南西北》。

依据课程标准以及教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学习课文,知道课文中天然的指南针具体指什么,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观察生活、辨别方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喜爱大自然。

我们学校二年级的孩子已经能够自主识字。我们本着“先学后讲,以学定教”的原则,做到“三讲两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通过小组交流能以兵教兵的形式学会的不讲,结合学段目标,对学生的遗漏点、易错点、重难点进行相应的补充和讲解,比如:课文中的四会字“忠”,学生可以通过“加一加”和猜谜语的'方法来进行识记,但是,对于课文中的词语“太阳是忠实的向导”不容易理解。在教学时,我请学生说一说如果是早上的太阳,你能辨别方向吗?傍晚的太阳呢?引导学生体会因为太阳永远都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中午的时候在南边,按一定的轨迹运转,是可以信任的,可靠的,所以说是忠实的向导。再进行填空练习

忠实的()早上在()中午在()傍晚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了忠实的意思,而且与三年级将要学习的辨认东南西北结合起来,对于方向感进行了渗透。

这是一篇具有科学性的文章,有些辨认方向的方法可能学生会不理解,比如:第5小节“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那边是北面”因为按照常识,应该是南面照到的阳光多,积雪化得快。我可以画简笔画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沟渠,阳光从南面照过来,由于被沟渠的壁挡住了,阳光先照到沟渠中北面的积雪,所以北面的积雪先化,南面的积雪反而化得慢。看了直观的简笔画,学生就会一下子理解了。

当然,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辨别方向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也仿照着课文中的小诗来说一说、写一写。结合我们是城市孩子的现状,让学生再说一说如果在城市里迷了路怎么办?把语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生活知识紧密地进行结合,鼓励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看书多请教多观察多思考,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

《小学语文说课稿:《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